今年上半年,東三省經濟增速又一次排在了全中國倒數幾位,這似乎已逐漸成為近幾年的常態。面對日益下滑的東北經濟,中國發改委近期印發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工業、農業、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共127項重大專案。希望以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為切入點穩住東北地區經濟下滑態勢。

事實上,國務院在2003年就已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其主導思想是改變國有工廠的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並且大力發展貿易與旅遊產業,隨後東北經濟進入了「黃金十年」。但隨著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副作用的逐步體現,自2013年起,東北經濟開始呈現出加速的下滑態勢,經濟增速一度從全國前幾位下降至倒數。究其原因,傳統行業國有經濟比重過高、人才流出、民間投資速度放緩以及地方政府未建立起服務型政府理念是首要矛盾,僅通過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只能解一時之急,卻無法解一世之難。



if (typeof (ONEAD) !== "undefined") { ONEAD.cmd = ONEAD.cmd || []; ONEAD.cmd.push(function () { ONEAD_slot('div-inread-ad', 'inread'); }); }

濾水器 光頭水



眾所周知,東北地區是全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與糧倉,具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豐富自然資源與完備的重工業基礎,但與之相對應的是處於傳統行業的國有經濟占比過高。相關統計顯示,遼寧省國有經濟占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超過50%,都大幅度高出全國平均水準。

東北國有企業的「一枝獨秀」與計劃經濟思維造成了其在當地產業鏈上的絕對話語權,東北廣大民營企業普遍存在依附於國有企業的特點。這點從吉林汽車產業就可看出,雖然一汽在國內汽車行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其周圍並未建立成熟與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國有與民資沒有形成合力,根本無法與長三角或者珠三角完備的產業鏈同日而語。

另一方面,東北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傳統裝備製造等資源與重化工領域,受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國家投資驅動政策影響十分突出。但現實情況確是中國正在逐漸由投資驅動型轉向消費與創新驅動型經濟。因而,由傳統資源與重化工企業受困帶動整個區域經濟下行的邏輯也就不難理解。

同時,東北的國有企業辦社會的現象目前仍比較嚴重,這就使得對勞動力吸附性較強的、也是民營經濟非常活躍的第三產業在東北缺乏立足之地。於是,普通東北居民擇業的潛意識仍是首選進入國有企業,但畢竟資源與重化工領域國有企業對勞動力吸附能力有限,大量無法進入體制內的青壯年勞動力普遍選擇外出打工。於是造成了東北地區長期人口淨流出的現狀,根據2010年與2000年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0年間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出180萬人,年均流出18萬人,預計由於近年來東北經濟的持續下滑,這一年均數字只多不少。

正是由於企業仍對東北營商環境的忌憚,導致近年來東北民間投資的下滑,今年上半年,作為整個東北地區經濟的火車頭遼寧省的民間投資大幅下跌了58.1%。

試問,這樣的營商環境若不改變,如何保證民營企業家放心大膽地到東北去投資開工廠,如何保證企業能不斷提高研發力度大力開展創新,如何保證曾經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今日能再次騰飛。

於是,振興東北經濟僅靠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進行一場深層次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這點在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文件中也被放到了顯著位置,只有提高行政效率、改變營商環境才能提振企業家投資的信心;另一方面,東北地區國企改革必須加快節奏,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在理順國有企業分類的基礎上,讓競爭類國有企業脫離地方政府保護投入市場競爭,讓確實無法繼續生存的國有企業必須徹底退出市場,並利用員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手段提升國企職工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必須加快開放東北地區壟斷行業准入,充分利用東北自然資源優勢,提升民營經濟的活力,利用民營經濟對市場把握準確的特點深化東北農業與重工業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提升東北經濟綜合抗風險能力。(本文摘自中國經營報)

(工商時過濾器 光頭水報)

foxgriffif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